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“李大大饼”
Hey,朋友们,我是大饼,好久不见,我又来给大家交这个月的文章了。
首先,阅读习惯倾向于看视频的朋友,可以点下面的视频↓
如果你因为不喜欢看视频,或是想上班摸鱼看文章的话,下面是文字纯享版( 四千多字,可能会有些累 )
1992 年 2 月,一个叫邓世奇的男人背着一口鸳鸯锅和一根木槌,带着老婆坐火车连夜逃到了厦门。
在那里,他和老婆家搭起两个炉子,加上一块塑料布,做起了路边摊,摊上只卖三样东西,扁肉( 沙县小馄饨 )、拌面、茶叶蛋,摊位旁边竖着一块小黑板,上面写着“沙县小吃”。
对于身负巨债的他来讲,这门来自于家乡的小吃手艺,是生活唯一的救命稻草,而在他的老家,有无数与他有相同遭遇的老乡,正赶在外出卖小吃的路上。
现在,你打开地图搜“沙县小吃”四个字,会发现它几乎无处不在,全国一共有将近 8.8 万家沙县小吃店,这个数字,是麦当劳全球门店数的 2.4 倍,是肯德基全球门店数的 5.8 倍。
那么,沙县小吃是如何成为街边小店中的王者的呢?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沙县小吃崛起的故事。
20 世纪 90 年代,福建村落中流行一种叫标会的东西,是一种民间信誉融资,简单来讲就是,村里各户出钱,借给有经商需要的村民,用于赚取利息,每月一次,在当时被很多村民看作是无风险套利。
好巧不巧,在当时,赌博开始盛行,赌输了的赌徒对拿钱回本这个事儿有无尽的渴望,资金需求非常旺盛,于是标会为了迎合赌徒,从月月开标变成了几乎天天开标,每天的资金流动非常大。
与各种民间借贷带的老套故事相同,一些标会的标头,卷着资金跑了,留下了四处欠债的村民,最早暴雷的是沙县的夏茂镇,欠债的村民靠种地没办法偿还资金,无奈跑到外地一边躲债一边经营小吃生意攒钱还债。
没过多久,沙县各村的标会接连暴雷,邓世奇也成为了被爆的一员,身欠十几万外债的他算了一下,靠种地得到自己的孙子辈才能把债还清,听说夏茂有出去卖小吃赚钱的,就把孩子托付给了家里老人,带着老婆,跑到厦门开小吃店。
小吃的生意一开始因为选址的问题根本赚不到钱,亏光身上仅剩的 5000 块之后,邓世奇的老婆蹲在退租的店门口抱头痛哭。
而邓世奇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跳海。
不过转念一想,留在老家的孩子不能没有父母,他就在街边支起了小摊,卖了一阵子之后,决定再搏一把,跟厦门的朋友又借了 9000 块钱,重新选址开了一家靠着工地的沙县小吃。
扁肉 1 块,拌面 5 毛,开店第一天就卖了 388 块,后面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四五百碗,在这一碗一碗扁肉和鸳鸯锅蒸腾出来的水汽中,他看到了希望。
沙县小吃能卖的好,是有原因的,首先,它便宜实惠又管饱,号称 1 元进店,2 元吃饱,5 元吃好。
其次,沙县小吃实际上是在古代的中原流传到福建的,后面经过了本地改良。扁肉这个东西,就源于中原的馄饨,这种南北结合的食品,符合大多数人的中国胃。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,大量的人南下经商,经济活动伴随而来的基建建设,又使得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向了南方,沙县小吃对他们来讲是补充能量的经济之选。
不过,那时的沙县小吃远没有现在渗透率那么高,沙县小吃之所以能开遍全国,是因为卖小吃能赚钱这个消息,被沙县政府看到了。
沙县当时交通不便,山川纵横,土地贫瘠,沙县的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只有 1 亩,比我国人均可耕地面积的 1.4 亩还要低,农民的收入很差。
在当时,要 4 亩地才能维持一个家庭的生活和子女读书需求,沙县政府一直在寻求改变现状的方式。
时任沙县县委书记的刘道崎下乡调研时,不停地听到叮叮当当的砸铁声,上前问过之后才知道,原来都在打做小吃的鸳鸯锅,看到这个机会后,一个庞大的计划,孕育而生。
1997 年 5 月,沙县政府决定成立沙县小吃办,建立了沙县小吃同业公会,并且下发了一个政策,鼓励各个乡镇至少有一名科级政府任职人员停薪留职出去做小吃,带领各乡镇的农民出去致富,推出 “ 一村一城一队伍 ” 的方针,各个乡镇组建一支小吃队伍,各自锁定一个人口流动发达的目标城市进行 “ 进攻 ”。
在当时,奉命下海经商的各级干部,就有 200 多人。
为了更好的促进村民们外出经营,沙县通过广播、新闻、电视节目等方式对小吃行业进行反复的宣传,政府还给时任小吃同业公会会长的乐相森下达了任务:
每年要免费培训一千到一千五百沙县人学习沙县小吃的制作。
乐相森永远都拎着一个白底绿字的纸袋,上面印着 “ 沙县小吃培训指导 ”,他通晓沙县的每个村落,每到村子的赶集时间,他就去跟村民们演讲说 “ 想不想赚钱?种地不赚钱的,想赚钱就出去做小吃 ”。
在 1998 年到 2007 年这近十年间,他一共免费培训了一万六千多人学沙县小吃,这场浩大而又持续的培训,就像周星驰电影里的厨艺训练学院一样,培养了一大批小吃手艺高超的学员,形成了一股庞大的 “ 小吃大军 ”。
为了走向富裕,无数的沙县人手拿木槌,背起鸳鸯锅,奔赴城市。
在这些小吃大军向个城市进攻的同时,沙县政府还出资在当地举办 “ 沙县小吃文化节 ”,为沙县小吃打名声,在各个进驻的城市成立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分会和联络处,帮外出经营的村民解决选址和住宿问题。
2001 年左右,沙县小吃就已经遍布了珠三角地区,考虑到小吃市场已经逐渐趋于饱和,沙县政府决定开拓新的阵地,选定上海作为目标,宣布只要业主去上海开店,就由政府补贴 3000 块钱,同时还提供政府担保的贴息贷款。
随后几年上海开出了上千家沙县小吃,外出开店的同时,沙县小吃还根据当地人的喜好进行了改良,比如沙县拌面本来是有福建特产花生酱的,为了迎合上海口味,他们还推出了没有花生酱版本的葱油拌面,提供更多的选择。
等到了 2005 年左右,沙县小吃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规模,沙县政府又把目标指向了北京,宣布前 100 家在北京开出的标准规范经营小吃店,每户可以获得 3000 块的补助。
对于沙县人来讲,去北京开店,除了为了赚钱,也是每个小吃业主的梦想,因为让家乡的美食在首都开枝散叶,是附带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感的。
随后的几年,沙县小吃已经遍布了全国大江南北,有城市的地方,就一定有沙县小吃。
这些小吃店让沙县人民很大程度的改变了生活,我们按现在来算一笔账,选址合适的情况下, 一家 60 平米以下的沙县店,开店时间 16 个小时,日客流能达到 130 左右,人均消费 10 块,一个月就是 4 万块,店租一个月根据地区不同 5000-10000 块,物料成本 8000,水电 3000,一个夫妻店一个月可以赚2W左右。
如果积累一些资本,雇人打理开分店,每个月额外支出 1 万块左右的工资,分店还能一个月赚 1 万左右,甚至一些沙县人还开创出了新玩法,就是开一个店,两个月左右运营稳定了,就把店卖给想开店的人,手艺包教包会,店铺转让价一般在日营业额 100 倍左右,一家店转让就赚十几万,一年做个三五家店再卖出去,就是净赚几十万。
根据 2007 年的文献数据,在上海的沙县人靠做店卖店,5 个月就能赚 70 万,赚钱之后回老家盖楼买房,剩下的钱开面厂、配料厂,再把面和配料卖给那些开店的人,赚钱赚肿了都。。。
具体富到什么程度呢?沙县的车牌号本来是有特定号段的,结果因为沙县人卖小吃致富疯狂买车,沙县的车牌号都不够用了,占用了市里别的县区的车牌号。。。
但,随着沙县小吃规模的逐渐庞大,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。
市面上的沙县店鱼龙混杂,有的是沙县人在经营,有的是外地人看到赚钱仿照沙县开了山寨的小吃店,质量参差不齐,影响了沙县小吃的口碑。
沙县小吃在某种意义上,已经形成了品牌聚集经营效应,类似于法国的白兰地和葡萄酒产区,“ 沙县 ” 两个字变成了一种地域招牌,但是沙县并没有对这块招牌进行有效的管理,你在马路上看到一家沙县店,没有办法判断这到底是正经的沙县小吃还是一个山寨货,这个问题在 “ 小馄饨硼砂事件 ” 上爆发了。
正规的沙县小馄饨肉馅要经过木槌的反复敲打,才能做出肉馅弹嫩脆口的口感,而一些山寨店为了省时省力,在肉馅中添加硼砂以达到同样的效果,硼砂是一种有剧毒的东西,添加在食物中是被国家明令禁止的,随着一些沙县店被媒体曝光添加硼砂之后,各地的沙县小吃店都迎来了经营惨淡的寒冬。
为了对沙县小吃品牌进行维护,沙县小吃同业公会一直在申请沙县小吃的商标,但是这是跟我国商标法相悖的,县级以上地名是不能被用来注册商标的,于是他们用曲线方式进行申请,弄了个图形商标,也就是你经常能看到的沙县吃豆人,官方的说法是这是个正在吃沙县鱼丸的饕餮,好家伙这哪里像饕餮了?
行吧,反正他们说就是吧,但我还是想叫他沙县吃豆人
同业协会规定,只有经过沙县正规的小吃培训,并且接受小吃办定期检查的小吃店才可以使用沙县吃豆人商标,商标授权费 3 年只要 400 块,不为赚钱,就为了形成一个约束。
但是呢,这个约束的效果并不好,因为山寨店挂不挂吃豆人商标完全没问题,“ 沙县小吃 ” 四个字并没有被注册下来,它只要挂上沙县小吃四个字在招牌上就行了,吃豆人商标的来历细节,并不是每个食客都知道的。
另外就是,很多沙县人开的沙县小吃店也没有加入协会的动力,毕竟怎么做都一样,为啥要增加各种流程,再花400块买这个可有可无的商标呢?
而随着时代的发展,沙县小吃的竞争力也变得不太行了,因为大家都富裕了,沙县这种小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了,人们不再单纯追求吃饱,还开始追求食物的品质,人们需要更多的肉类而不是碳水。
于是,沙县最大的竞争对手出现了,那就是黄焖鸡,你是花 10 块钱吃一顿沙县呢?还是多花 5 块 10 块吃一顿鸡肉满满的黄焖鸡呢?
大家都不差那几块钱,选择后者的人,越来越多了。
为了应对这个危机,一些沙县小吃业主开始进行门店和菜品升级,包括原家沙县、淳百味沙县等品牌站了出来,更新了更符合时代需求的菜品,店面装潢也变得干净明亮了起来,甚至淳百味在招牌上正在 “ 去沙县化 ”,因为无论你装修的再好看,人们对“沙县”这个标签已经有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了。
但是,没有了沙县的沙县小吃?还能算是沙县吗?我很难说得好。
在我看来,沙县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城市的灵魂。
2015年,我来到杭州的未来科技城跟人搭伙创业,当时说好听点叫新区,说难听点就是鸟不拉屎的城乡结合部。
我跟同事们每天夜里十二点多才下班,周边什么都没有,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,只有沙县小吃的灯永远亮着,是它让我们不必每天用泡面填饱肚子。
2020 年,公司已经发展的不错了,当时有一笔价格7位数的收购,作为收购方的我们,却因为竞争买方较多而变得十分被动,为了防止失败,我跟同事临时买了红眼航班飞广州,到酒店的时候已经凌晨四点了,手机一搜还在营业的店都很远,极限疲劳的我们已经不想再折腾了,拯救我的,是附近胡同里一家仍然亮着灯的沙县。
偌大的广州,只有沙县能抚慰我的灵魂,一盏炖罐下肚,胜过百味山珍。
是这些沙县小吃业主的努力和勤奋,成就了我的努力和勤奋,它让城市里来来往往的人能简单快速的填饱肚子,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生意盎然。
无论未来沙县是走向没落还是脱胎换骨,我想说的是:
感谢沙县。
在过去无数个黑暗的深夜里,谢谢款待。
引用:
王程衍. "淳百味"标准化连锁经营研究[D]. 华侨大学, 2017.
官荣辉. "沙县小吃"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[D]. 福建农林大学, 2018.
吴勇毅. “沙县小吃”何以做成大产业[J]. 市场观察, 2012.
朱邦耀. 地方饮食到全国小吃:兰州拉面和沙县小吃空间扩散的案例研究[J]. 地理科学进展, 2021, 40(6):9.
黄彩云. 论沙县小吃产业的发展策略[J]. 内江科技, 2010, 31(7):2.
项开来, 林超. 沙县小吃:藏富于民的产业奇迹[J]. 中国食品工业, 2021(12):3.
施鹏程. 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的政府扶持政策研究[D]. 福建师范大学.
沈立. 沙县小吃情况调查分析[J]. 农村经济与科技, 2020, 31(22):2.
赵亮. 微型餐饮企业成长路径分析——以沙县小吃为例[D]. 中山大学.
刘梅康. 中小企业经营模式创新:品牌集聚经营——"沙县小吃"例证[J]. 福建论坛:人文社会科学版, 2007(7):4.
姚玮洁.沙县小吃的背后推手[J].东西南北,2015(20):57-59.
沙县小吃启示录.东方今报/2012-01-06/ 第20版面/财经报道
沙县小吃的前世今生.新华每日电讯/2021-06-17/ 第04版面/新华关注·各地
沙县小吃:转型遇尴尬.新金融观察报/2015-08-10/ 第15版面/封面文章
“沙县小吃”为什么?.每日商报/2020-12-25/ 第A09版面/每满@美食
沙县小吃的连锁梦想.第一财经日报/2006-12-22/ 第A11版面/特别报道·解密沙县 /作者:邵芳卿
沙县小吃升级之路不平坦.北京商报/2017-09-20/ 第04版面/文化/旅游
被小吃改变的沙县.宜宾晚报/2011-09-01/ 第04版面/民生·关注
沙县小吃怎么做大的.江苏商报/2011-12-02/ 第A04版面/深读 封面